- · 《人民交通》刊物宗旨[06/29]
- · 《人民交通》征稿要求[06/29]
- · 《人民交通》投稿方式[06/29]
- · 《人民交通》栏目设置[06/29]
人民巷头条丨宁夏原州区:三村唱起了“擂台戏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抓关键少数,帮助老百姓增收。马园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引领,突出15个经营主体及种植大户示范、农村经济人带动作用,不断扩大外销市场,解决了“种”“销”问题,让农民收入
抓关键少数,帮助老百姓增收。马园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引领,突出15个经营主体及种植大户示范、农村经济人带动作用,不断扩大外销市场,解决了“种”“销”问题,让农民收入增长有保障。
在清水河上游,沿着福银高速向南行驶,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20公里处,有一个乡镇叫头营镇。
据史书记载,古时,国家重视马政,在原州区北部区域设置了养马场所,“营”为其基本生产单位。头营者,众营之首。如今,头营镇下辖各村,因地制宜发展经济,实现了产业兴旺,百姓增收。
“现在有肉牛500头。”申学礼说,蒋河村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,还带动了周边村子,实施跨镇跨村联营,抱团发展帮助老百姓增收。
“2017年之前,老百姓以种植玉米为主,收入低,脱贫都是困难。”蒋河村党支部书记申学礼说。
作为农业技术人才,曹辉通过讲座传授种植技术,培养了65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。多年来,曹辉与农业专业技术人员,深入田间地头,帮助种植瓜果蔬菜的老百姓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。
同时,马园村还带动960户农户种植蔬菜6000亩。“主要种植西芹、包菜、西兰花。”傅全财说。
杨郎村,通过“经营主体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发展成为固原市第一个“亿元村”;马园村,通过“互换”“租赁”“反租倒包”等方式,破除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传统模式,形成了万亩蔬菜种植基地;蒋河村,通过“支部+产业”、“党员+致富能人”的模式发展养殖业,形成了3镇11村的跨镇跨村联营养殖模式。“头营镇经过多年的发展,目前形成了‘冷凉蔬菜、肉牛养殖、特色瓜果'的产业格局。”头营镇党委书记马治强说。
在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万亩蔬菜基地,一排排蜜瓜拱棚,望不到边;棚内,待要上市的蜜瓜,香味扑鼻;车间,工人们分拣、装箱、称重、装车,将蜜瓜发往南方。
1997年,又是一个牛年,他当选为杨郎村的党支部书记。这一干就是24年。“又干到了牛年。”2021年,曹辉满60岁,退休了。
2022年,杨郎村新建高标准连栋拱棚2000亩,现有拱棚种植面积5000亩,配套建设瓜菜分拣加工车间4526平方米、冷藏保鲜库1318平方米,成功带动周边马庄村、利民村种植香瓜。目前香瓜已大量上市,销路顺畅,棚均收益6000元以上。
近年来,随着许多青年进城务工,马园村土地出现撂荒现象。同时,在发展蔬菜产业的过程中,因种植品种太过分散,没有形成产业优势,一度困扰马园村的蔬菜产业提档升级。
“我们将总结好各村的发展经验,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,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和带动能力,提升群众积极性,有效带动农民增收。”马治强说。
头营镇蔬菜种植基地。原州区委宣传部供图
“租金一年一万元,省去了建设场地的费用,其实做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。”申学礼说,当年从外地买来了优质肉牛,干起了肉牛养殖。
发展哪种产业,怎么发展?“是一个很大的难题。”申学礼说。
曹辉有一股“牛”劲儿,不服输。“人退休了,思想不能退休,希望在能干动的时候,多做点贡献。”曹辉坦言,如果当初不干村支书,他将挣更多的钱,但是在他看来,“一人富,那是假富。大家富,才算真富。”
“解决了老百姓的收入,还要解决村集体收入的问题。”申学礼说,如何解决“空壳村”的问题,依然要从产业入手。
杨郎村:能人示范 带动群众致富
2022年,马园村新建万亩冷凉蔬菜基地,占地面积1.1万亩,涉及马园、徐河、圆德3个行政村。
曹辉,与“牛”有缘。他生于牛年,今年61岁。24岁时,正好是牛年,他复原回家,开始做生意。“酒厂、铸造厂,我都干过,干得还不错。”曹辉说。
蒋河村:抱团发展 跨镇跨村联建
2021年,11个联营村分红6万元至8万元不等。在集体经济带动下,蒋河村现有养殖大户62户,养殖肉牛2000余头、羊3000余只,注册个体工商户25户,200多户群众在市区购买了住宅,70%以上农户有了小轿车。
马园村:反租倒包 整合发展
杨郎村的蜜瓜。人民网 穆国虎摄
马园村按照“政府引导、龙头带动、农户自主”的运作机制,通过“互换”“租赁”“反租倒包”等方式,破除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传统模式,整合土地资源,统一配套节水灌溉设施,建成集中连片露地蔬菜种植区5000亩。
文章来源:《人民交通》 网址: http://www.rmjt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30/2892.html